富纳富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旁听上博空白期瓷器研讨会的感想1 [复制链接]

1#

空白期瓷器这个课题在最近一年间持续发热,年景德镇考古所于御窑厂遗址珠山北麓发掘出土的空白期御窑瓷器已在北京、香港及上海三地展出,反响空前。有关这批器物的学术研讨会也已举办三次。我有幸旁听了北京与上海的两次研讨会,而香港研讨会的情况也自朋友提供的录音中有所了解。总体而言,经过最近一年的反复探讨,上博研讨会在学术的深度及广度上均较之前有着很大的提升,相信随着研究的持续,更多有关空白期瓷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最近一年,我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空白期瓷器的研究之中,大致掌握了这时期御窑与民窑瓷器的整体面貌。在此仅聊聊一些感想。

熟悉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的朋友必定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何以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御窑瓷器均可以一个年号来断代,唯独正统、景泰及天顺三个年号却合称空白期?这便为广大研究人员带来了挑战——如何区分正统、景泰及天顺三个时期的御窑瓷器。由于正统至天顺时期恰处于宣德及成化两个明代御窑瓷器生产的高峰期之间,故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我们的前辈白兰士敦及尾崎洵盛等人已推测正统御窑瓷器之风格当近宣德,而天顺御窑瓷器则近成化。

所以目前流行于学术界的这一区分方式并不新鲜,诸位与会专家多支持这一看法。不过,对此我不禁要问道,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宣德风格?又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成化风格?何以证明今人认为的正统御窑瓷器粗旷之风在经历景泰一朝后便转变为天顺的清秀之风?瓷器的风格是单线发展还是复线发展的?御窑瓷器的风格是否会伴随皇帝的更替而改变?如此区分是否有简单化之嫌?

先来认识一下以往学者所谓的宣德风格,它应指这类器物。青花绘制笔道粗旷,发色呈蓝灰色。

而所谓的成化风格则属这一类,青花笔触细腻,发色清秀浅淡。

不过,据传世及出土器物看来,二者均存在一定量的反例。

宣德风格的反例尤以这款高足杯最具代表性,其海浪纹青花发色之浅淡远甚于成化。

成化例则可参考这件海水龙纹碗。

除此之外,上周我提到了河北廊坊明正统三年何氏墓出土了一件可视作成化宫碗雏形的“宣德宫碗”,亦表明所谓的成化风格实肇始于宣德(聊聊廊坊博物馆陈列的陶瓷器)。

成化反例则可见这块直径逾40厘米的双狮绣球纹大盘。

再比如这件尺寸更大一号的双狮绣球纹大盘,直径达50厘米。盘心所绘狮子与所谓的成化风格相去甚远。

而成化时期曾生产有一类闹潮龙盘,实仿自宣德时期。二者颇为近似,几不可辨。

宣德:

成化:

虽然说,这类反例在数量上并不多,但仍不可忽视。所以在我看来,以器物尺寸去区分器物风格相较时代似乎更为合理。

因此著名的正统大龙缸才会风格如此粗旷。

而在年与龙缸一同出土的正统斗彩莲池鸳鸯纹碗半成品又风格如此清秀。他们均出土于同一地层,表明至少是同一批次打碎销毁的。

而以往认为风格属粗放一路的青花纯海水纹器,细观之下,浪花描绘颇为纤细,无非发色深沉而已,实亦属精细风格器物之典型。

以上是我对空白期御窑瓷器风格的一些认识,简言之,即风格清秀的未必是天顺年间生产,风格粗放的也未必是正统时期产品,风格的粗细与器物的大小更为相关,而与王朝的更替关系并不紧密。正统、景泰及天顺三个时期器物的辨别方法仍有待研究。

然后,再借题聊聊一件研讨会上陈玉秀女士披露的台北故宫藏青花缠枝花卉纹甘露瓶。因此件器物不见于台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