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纳富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0年前,段祺瑞开创了我国海外第一块领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多年前,段祺瑞开创了我国海外的第一块领土,至今各国都承认,作用巨大

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我国的领土范围都集中在亚洲,在海外没有土地。

但实际上,在远在3千公里之外的海外,欧洲边缘,北冰洋之上,中国还有一块“土地”!价值巨大!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出入、逗留。

这块土地就是位于北极圈内,欧洲边缘的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又译斯瓦尔巴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意为冷岸海岸。位于北极地区的群岛,是挪威最北界的国土范围的属地,它坐落在欧洲大陆北方,约伫立于挪威大陆与北极点两者之间。位于北冰洋上,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以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为最大,约占总面积的一半,首府朗伊尔城在该岛的西岸。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居民约人。

这还得归功于海盗可能。

原来,年,北欧海盗最先发现该群岛,并以此作为基地,外人很少知道。直到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才揭开其真实面纱,并将其命名为“斯匹茨卑尔根”,在荷兰语中意为“尖峭的山地”。

自此,这里开始成为捕鲸人的福地,荷兰、英国、德国、法国人纷纷来到这里捕鲸,最多时有条捕鲸船在此穿梭。年斯瓦尔巴群岛发现优质煤矿后,更是引来了各国人士。美国人、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俄国人、挪威人纷纷来此开矿。

年5月,康有为到达斯瓦尔巴群岛的那岌岛,赋了一首“携同壁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岛夜半观日将下末而忽升”的诗,附注:“时5月24日,夜半十一时,泊舟登山,十二时至顶,如日正午,顶有亭,饮三遍酒,视日稍低日暮,旋即上升,实不夜也。”实际上这就是北极的极昼。

在开矿的过程中,各国老板发生纠纷,加上该群岛主权未定,逐渐上升为国际问题。

于是,各国开始争论群岛主权的归属。

斯瓦尔巴群岛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从二三百年前起,该群岛就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大本营。

斯瓦尔巴群岛群岛上的新奥尔松,更是人类进军北极点的出发地之一。16世纪,荷兰探险家发现了这里,之后,美国人、挪威人、意大利人先后来到这里,并从这里驾驶飞机或飞艇飞越北极点。

继探险时代之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建立了众多科学考察站。这些探险和考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中国是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的后来者。从20个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开放的步伐,中国极地考察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当年我国首先在南极大陆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

随后进军北极。在年左右,我国两次派遣“雪龙号”破冰船去北极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大量认识。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英文名:XueLong),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中国于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

“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雪龙”号已先后31次赴南极,至年7月已6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然而,在北极,中国过去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立足点,缺乏长期研究的能力。

这时我国通过一个近百年的历史条约,成功获得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站的权利,建立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年缔约国地位而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这为解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北极建站后,中国科学家还将建立中国北极卫星常年观测站。

在同一条地球磁力线的南北两端,同时进行极光的观测、对比,是各国科学家探寻地球外层空间诸多奥秘的一个途径。由于南极中山站和北极站基本在磁纬75度上,在南极中山站和即将建成的中国北极科考站,中国科学家将可以在南、北两极对极光进行同步追踪和研究。

能在斯瓦尔巴的群岛建站的权利,是近百年前北洋政府通过条约的形式划来的。

在20世纪初的时候,欧洲各国发现斯瓦尔巴群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于是相继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如果不缔结一份条约,欧洲各国有可能因斯瓦尔巴群岛而发生战争。

在这种情况之下,欧洲各国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

各国外交家们在北极地区的一个杰作是斯瓦尔巴条约,也叫做关于斯瓦尔巴群岛(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这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年时就有51个签约国家。尽管签约国的数量与现在的南极条约体系差不多,但是斯瓦尔巴条约涉及的土地范围却仅仅限于斯瓦尔巴群岛,是远不能与南极大陆及南极条约相比较的[1]。

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年,中国、前苏联、德国、

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换句话说,作为缔约国公民,中国人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事实上,前苏联已经在该地区进行了矿产开采及狩猎等活动,并建立了飞机场,甚至还有定期航班来往于本土与朗伊尔城之间。

当时中国正处于混乱时期,各个军阀为了地盘大打出手,都要搞死对方,本没有闲心管这个条约。然而,年法国却派出代表主动找到了段祺瑞,想让段祺瑞派个代表去签字,也想让中国承认这个条约。

段祺瑞不好不给法国使者的面子,就随便派了个人去签字了,签过字这件事也就没有再提,毕竟这个条约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没有作用。哪有人去这个地方旅游,更不要说国家去搞科学实验了。

段祺瑞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于年8月14日生效的《斯瓦尔巴条约》规定,该群岛不得作为军事用途,缔约国可在挪威法律之下,自由出入该岛,无需签证,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域及其领水内的捕鱼、狩猎权,开展海洋、工业、矿业、商业活动的权利和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

当时是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时期

直到年,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行使条约签署国的权力,万里之外那块冰雪大地上尘封的权益,解冻了。而促成这件事的不是官方的行为,而是源于一位从事民间科学考察的探险家。

年秋天,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开启了长达10年的中国民间北极考察之路,为政府的北极考察奠定了基础。

年9月,挪威驻中国大使馆致函邀请我赴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并建站

按照高登义的话来说,这次探险考察的最大收获,是在Y·叶新教授赠送的《北极指南》中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他在书中注意到,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叶新教授还建议他向中国国内提议,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

《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原文为中国人建立北极站提供了法律根据不过由于年深日久,高登义起初将《斯瓦尔巴条约》带回国时,知道这一条约的人实在是不多。

这个消息后来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院责成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促成此事,并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增加了一个子课题“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科学建站调查研究”。

年8月5日14时,红旗在北纬81度浮冰上展开高登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我们进行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主要的是使国家下决心来支持北极科考。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实际上是由中国科学家通过非政府组织来促进的。而其中的一个根本依据是《斯瓦尔巴条约》。”

凭借着这样一个条约,在地理上和北极没有任何关联的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了话语权。不得不说,这是近年前北洋政府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年7月28日,中国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作为对北极科学调查活动的基地。

黄河站落成后,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级科学考察站。目前,与黄河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科考站。想必,欧美强国如今看到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成就,肯定心塞不已,悔不当初了。

如今斯瓦尔巴群岛云集了世界各国众多的科学家,成为了一块类似南极的极地科研热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