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纳富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国博弈影响下的伊朗近现代史 [复制链接]

1#

从年起英国和俄国围绕波斯、阿富汗、中亚以及中国*、西藏等亚洲内陆腹地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地缘大博弈。就在这一年日后成为第一任香港总督的亨利·璞鼎查化装成伊斯兰教徒潜入波斯会见了几位地方王公。英国势力在波斯的渗透扩张引起了同样对波斯虎视眈眈的俄国高度警惕。年俄*将领彼得·科特利亚列夫斯基率部渡过阿拉斯河袭击了英国支持的波斯王国*队。波斯恺加王朝被迫与俄国签订《古里斯坦条约》:放弃对格鲁吉亚、达吉斯坦、明格里等地的主权要求。

俄国势力的扩张使英国将其视为自己在亚洲腹地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国为抵消俄国在波斯的扩张就在年与波斯签订了《德黑兰条约》:向波斯提供*事援助和每年15万英镑的赠金。年波斯王储阿巴斯·米尔扎趁俄国爆发十二月*人起义之机向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地发起了*事反击。3万名波斯*队在巴库、埃里温等地大败俄*。波斯沙阿(国王)法特赫-阿里沙企图利用有利形势将俄国拉回到谈判桌上,然而波斯的谈判代表直接被圣彼得堡拒之门外。

年9月俄*统帅阿列克谢·叶尔莫洛夫以新改编的南高加索*队在甘杰对波斯*队发起反攻。这次战术上的胜利迫使阿巴斯·米尔扎退兵大不里士。次年俄国新任的高加索*事总督巴斯凯维奇重新攻陷埃里温后渡过阿拉斯河急进,最终一举攻克了包括大不里士在内的整个阿塞拜疆地区。年2月波斯被迫签署《土库曼恰依和约》:将阿拉斯河以北的全部领土割让给俄国;赔偿价值万英镑的*金;俄国在波斯全境取得领事裁判权;俄国商品在波斯只征收5%的关税。

年波斯与俄国签署《阿哈尔条约》:波斯永远放弃对土耳其斯坦和阿姆河以东地区的主权。这时一向臣服波斯的巴林酋长转而投靠英国。与此同时英国和俄国强迫波斯在西部边界与奥斯曼帝国签署边界条约。年4月波斯发生立宪革命,俄国随即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大不里士,随后又向波斯发出最后通牒。波斯立宪议会拒绝了俄国人的最后通牒,但首相却宣布接受俄国的要求。当年12月忠于恺加王朝的地方*队占领德黑兰后封闭报纸、追杀革命*人。

至此波斯立宪革命以失败告终。革命期间俄国和英国都加紧向波斯渗透扩张。当竞争越来越激烈时英、俄都感到在伊朗的竞争会把它们拖入一场战争。这时德意志帝国在中欧的崛起对英、俄两国都构成了威胁。年英、法、俄三国结成了共同对抗德国的协约国集团。同为协约国成员的英国和俄国为协调在此前近百年间地缘大博弈结下的矛盾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年8月31日英国和俄国签订的瓜分波斯的条约使传统意义上的英俄大博弈暂告一段落。

年英、俄两国达成的条约规定:从波斯与土耳其边境的席林堡经伊斯法罕、亚兹德直至东北角的哈瓦夫这条线以北7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划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波斯东南部自阿巴斯港至亚兹丹一线以东面积3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位于两者之间的波斯领土被划为“中立地带”。年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年11月15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废除了沙皇和临时*府推行的民族不平等*策。

新生的苏维埃*权宣布与沙俄时期推行的对波斯侵略和压榨的*策相决裂,维护波斯的独立并努力和波斯建立睦邻友好的*策。年春苏俄从波斯撤出了自革命以来就所剩无几的*队。年6月4日波斯境内的吉朗在苏俄的支持下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权。随后苏俄向波斯发出照会声称:红*进驻波斯是为肃清英国在波斯支持的俄国反革命分子,同时保证一旦完成任务之后红*就会立刻撤离波斯。然而苏俄如此目中无人地把*队开进波斯领土进行内战的做法还是令波斯*府无法忍受。

波斯*府向国联提出了对苏俄的指控。英国出于打击苏俄的原因于年5月中旬撤出了在波斯的全部驻*。苏俄方面是以英国在波斯境内扶持俄国白*为由出兵波斯的,所以英*撤出波斯后苏俄就没继续留在伊朗的理由了。年6月初苏俄红*从吉朗撤*回国。至此波斯终于迎来了没外国驻*的历史时期。表面上英*和俄*都已撤出波斯,然而实际上波斯仍受到英国在*治、经济等方面的控制。年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官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变。

礼萨·汗就此成为实际执掌伊朗**大权的首相兼国防大臣。年12月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巴列维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一时期作为老牌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正在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美国正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这时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然超过英国,不过美国还并没能在金融、*事以及国际*治影响力等各方面全面超越英国,美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要等到二战后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老霸主英国与作为新兴大国的美国之间其实是存在一种竞争关系的。

波斯恰恰是当时英美地缘*治博弈的主舞台。波斯之所以成为英美地缘*治博弈的主舞台源于石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早期出产的石油是供照明使用的,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就使石油成为工业化大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年美国海*计划处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美国准备同英国在商业上展开竞争。油田的重要性使美国人的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

这时的美国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石油供应。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判断:美国当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九年零三个月后耗尽。为此美国国务院怂恿作为美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之一的标准石油公司研究“与波斯*府就在英波石油公司特许权范围之外的波斯北部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当时英国想趁巴列维王朝立足未稳之机迫使伊朗签订英波协定:规定英国在*事、财*、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从而把波斯变成保护国。礼萨·汗这个人尽管是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得以上位的,但他对自己的权力相当看重。

所以礼萨·汗对英国方面试图控制波斯的企图其实是高度警惕的。他并不甘心扮演英国人的傀儡这一角色,因此他从一上台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波斯逐步摆脱英国的控制。恰恰也就是在这时美国开始被礼萨·汗视为是牵制英国的力量。事实上在当时的波斯有这种想法的可并非只有国王礼萨·汗一人而已。当时的波斯报纸上充斥着这样的报道:“英国人和俄国人在波斯的介入已足够深了,他们正不断侵害着这个国家的独立性;美国这个新兴帝国是最好的救星”。

当时波斯全国都把美国视为牵制英、俄的力量,一时间波斯的宗教界人士、*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普通民众纷纷对美国投资进入波斯表示欢迎。波斯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开始进入蜜月期,美国试图以此取代英国在波斯的影响力,然而随着美国资本在波斯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之后两国的蜜月期就戛然而止了。美国从来都不是为帮助波斯人从英、俄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来帮助波斯人建设的,美国人之所以来到波斯其实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尽管在一开始美国的确会出于自身利益对英、俄构成一定牵制作用,然而美国与波斯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双方的蜜月期其实是难以持久的。很快波斯报纸的态度就变成“美国人和英国人完全就是一回事,他们都是欺负弱小的拜金者,只想着为自己捞好处”。一个多世纪以来波斯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平衡牵制俄国和英国的强国。美国势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波斯人引进来的,然而随着美国在波斯站稳脚跟之后就不可避免与波斯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这时波斯试图寻找一个能同时牵制英、俄、美的强国,结果还真让波斯人给找着了这样一个国家。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上台后以雅利安后裔自居、奉行绝对的种族主义*策。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名叫费里顿的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图尔,次子叫阿勒姆,小儿子叫雅利安。国王年迈之际将自己的国家一分为三:长子图尔统辖东部,他的后裔演化为了突厥人;次子萨勒姆统辖西部,他的后代演化为了罗马人;统治中部地区的小儿子雅利安的后代则自称雅利安人。

大约在公元前年雅利安人分成了两支:一支向东南方向迁徙,最终抵达印度并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成为如今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的祖先;另一支雅利安人则向西南方向迁徙,最终抵达如今的伊朗高原。这支定居于如今的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后来又演变为米底和波斯两大分支。公元前年波斯的居鲁士攻破米底国都。后来波斯进一步扩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帝国。年巴列维王朝将沿用了数千年的“波斯”国号更改为“伊朗”。

“伊朗”(Iran)意为“雅利安人(Aryan)的土地”。”伊朗“这个概念的外延其实大于”波斯“:指代雅利安居住土地的”伊朗“这个概念实际上将米底等非波斯系的雅利安族裔也涵盖在内了。波斯人其实只是伊朗人中的一部分。尽管波斯人是伊朗人中的主体部分,却也没”伊朗人“这个概念涵盖的面更广。只是在历史上波斯的威名实在太过响亮,以致于在古代希腊语、拉丁语、梵语、古汉语中都把这个国家称为波斯。实际上伊朗人自己长期以来是同时使用“波斯人”和“伊朗人”这两个概念作为自己的身份定位认同。

古代雅利安人不仅迁徙到了亚洲的印度、伊朗等地,也有一些雅利安人向西进入了欧洲。迁徙到欧洲的雅利安人演化出了希腊分支、斯拉夫分支、日耳曼分支、凯尔特分支。20世纪30年以雅利安后裔自居的德国和伊朗基于对共同的雅利安种族信仰在外交上越走越近。伊朗和德国的接近在表面上是基于共同的雅利安信仰,实际上伊朗也是想借助德国的力量牵制英、美、苏等国,而这时的德国也想在伊朗建立亲德*权。随着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国更是希望让伊朗站在自己一边对英国、苏联作战。

二战爆发后伊朗恪守中立,但与德国的关系一直颇为密切:当时伊朗有五千名德国专家,伊朗的火炮、步枪、手枪全由德国制造,伊朗的德黑兰大学也由德国人管理,数以千计的伊朗学生前往德国留学。这一时期德国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居于首位:伊朗向德国出口羊毛、棉花、铅矿、锡矿、水果和皮货;进口机器、电讯器材、汽车、化工产品和药品等等。

英、苏等国担心伊朗倒向德国会使德国得以控制盛产石油的波斯湾。年8月25日伊朗受到自南(英国)、自北(苏联)两方的攻击:驻守伊拉克的英*从嘎斯西林一巴赫塔朗轴心区开进伊朗,与此同时20多万苏*也分三路进攻伊朗。年8月28日福鲁吉成为伊朗新首相后其内阁于当天宣布了礼萨·汗下达的全面停止*事抵抗的谕旨。随着礼萨·汗的退位标志着德国在伊朗的势力消失。被伊朗的执*者捧为上策的“第三国外交”至此淹没在苏、英两国胜利的进*中。

英、苏两国成功控制了伊朗的通讯和铁路。年美国作为英、苏两国的盟友也派遣武装部队到伊朗协助维持铁路的运作。在随后的数个月内这三个国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资源,还开辟了各自的补给路线。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得到美、苏、英三国同意后才得以继任。这时的伊朗*府实际上处于美、苏、英三国的控制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后英国和苏联均表示: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承诺在对德战争结束6个月内完全撤出伊朗。

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发表宣言:承认伊朗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所作的贡献。美、苏、英三国保证增加对伊朗的经济援助,保证在战争结束后维护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5月16日伊朗向盟国发出照会正式要求他们撤出驻在伊朗的*队。美、英两国对伊朗的要求做了肯定的答复,但苏联方面则对伊朗的要求拒不答复。

年3月18日伊朗代表将苏联告上了联合国,与此同时美、英两国也向苏联发出了敦促撤*的照会。年4月4日苏联与伊朗签订了卡瓦姆一萨德契科夫协定:苏联于当年5月9日将*队撤出伊朗。同时苏联与伊朗达成了以撤*换取伊朗在石油问题上的让步。苏联认为凭借这一石油协议也能对伊朗事务施加重大影响,所以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也就同意从伊朗撤*了。然而卡瓦姆一卡德契科夫协定却在年10月22日被伊朗议会否定。

至此苏联在伊朗的影响力已完全被清除。此后美国向伊朗提供了包括经济、*事、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援助。巴列维王朝治下的伊朗因此成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年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上台时曾宣誓作为立宪君主会将权力下放给议会*府,然而实际上他却在逐渐干预*府事务。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致力于恢复*队并确保*队作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于皇室的控制之下。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伊朗首相。这位首相一上台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一系列改革中就包括将外国控制的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而英、美两国的石油公司就在没收范围。美国中央情报局随即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在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萨台*府。此后伊朗尽管名义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实际上已恢复了巴列维王朝的王权统治。这时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已然形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是靠美国人的支持才得以坐稳王位的,所以巴列维王朝在外交*策上自然奉行亲美的路线方针。

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新生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即解除了美伊同盟,提出了“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从这个口号可以看出伊朗其实是希望在当时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下以意识形态为准绳将伊斯兰世界联合起来,从而使伊斯兰世界摆脱美、苏两强的钳制,最终形成国际格局中的独立一极。美伊关系以年为转折分界线:在此之前巴列维王朝治下的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在此之后伊朗被美国视为自己在中东最大的劲敌。

由此可见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是美伊关系分道扬镳的转折点,然而国家外交*策从来都是向前看的:美国和越南不是还经历过战争吗?如今不也关系正常化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建立在推翻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这一基础之上,可这并不意味着美伊关系会长期持续对立下去。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美伊之间的分歧似乎是意识形态理念的对立,可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各自国家利益的博弈。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最忌惮的就是某一地区出现足以独霸该地区的强势地缘势力。

美国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一手扶持了日本的战后复兴建设,然而当日本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霸主地位构成挑战时美国就开始采取遏制打压的*策了。无论采取亲美立场或是反美立场,只要实力强大到令美国感觉有威胁的程度就一定会成为打击对象,这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外交路线所决定的。美国在中东这种事关石油美元体系稳定的地区尤其不能容忍出现足以独霸该地区的强势地缘势力,因为这直接涉及美国霸权的核心支柱。

偏偏中东地区对美国而言又是地缘关系极为疏远的地区,所以一旦中东出现区域性霸主就会令美国生出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担心。伊朗之所以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本质上就是因为伊朗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的实力。即使伊朗主动向美国示好,可只要伊朗不放弃自己的什叶派革命理念,不甘心彻底扮演美国依附者的角色,那么美国就不可能对伊朗这个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势力的国家网开一面。巴列维王朝覆灭后美国扶持伊拉克萨达姆*权与伊朗打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期间双方除常规正面作战之外还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并向对方*民使用生化武器。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战前拥有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亿美元;作为对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债亿美元,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年8月20日停战时伊拉克*队已攻入伊朗本土,所以名义上这场战争是以伊拉克的胜利告终的,然而年伊朗趁伊拉克面临海湾危机的有利时机迫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队。至此在战场上略占下风的伊朗又通过外交手段扳回一局。在经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后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又重新回到了战前的原点。两伊战争结束后美国面对伊拉克在中东日渐壮大的形势开始把主要精力用于应对伊拉克。

美国通过年的海湾战争和年的伊拉克战争推翻了伊拉克萨达姆*权,然而随后美*在伊拉克就陷入到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之中。失去中央*府的制衡后伊拉克成为了各路地方武装群雄逐鹿的竞技场。令美国始料不及的是伊朗竟利用伊拉克的乱局对外输出什叶派意识形态。伊拉克在萨达姆*权被推翻后实行了普选,结果占有人口优势的什叶派得以上位组建*权。如今一条联系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的什叶派走廊正在隐隐成形。

随着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使美国更加视伊朗为眼中钉肉中刺。自年美伊断交以来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策。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伊朗多次被美国制裁:年美国甚至颇为霸道地向全世界发布号令:禁止任何国家进口伊朗石油,否则都将面临美国的制裁。年1月3日美国在非交战状态下暗杀了伊朗少将苏莱曼尼,三天后的凌晨伊朗向美*驻伊拉克*事基地发射了数十枚导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