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纳富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新峰论明代沿海卫所的行政区划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明代沿边多不设州县,卫所代行州县之职,拥有一片独立*区,管领境内人口和田地。景泰《寰宇通志》和天顺《大明一统志》将这类卫所与府、直隶州并列,将内地卫所视为州县境内的公署而非*区。嘉靖《广舆图》于“两京十三省各府州县卫所并大小土官衙门,但系统有地方,直隶两京府部及各省布*司、都司者,俱大书于图。若卫所寄治有司城池,原无统辖地方者,虽直隶不书”[1],将“统有地方”的非“寄治有司城池”的卫所区分出来。《明史》以“实土”专称这类卫所:“卫所有实土者附见,无实土者不载。”[2]年,谭其骧强调实土卫所的*区特征:“洪武初或废罢边境州县,即以州县之任责诸都司卫所;后复循此例,置都司卫所于未尝设州县之地,于是此种都司卫所遂兼理*民*,而成为地方区划矣。”[3]

年,顾诚强调所有卫所皆具备*区色彩,认为“在外都司所属卫所一般都有一块大小不等的地盘,这块地盘在隶属关系上不归有司,各布*司和所属府州县无权过问”。除了北边、西边和西南边疆,“内地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卫所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管辖一块地盘,但所辖地盘远不如北边和西部卫所那么大,另一种是所辖地方仅限于拨给屯种放牧的田土”[4]。内地卫所的屯田和东南沿海卫所的地盘,展示了明代卫所的基本特征:“管辖一块不属行*系统的土地,是朝廷版图内的一种地理单位。”[5]此后,他将此认识归纳为明代疆土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探讨了沿边、沿海、内地等卫所的*区性质。[6]

顾诚将边疆卫所“兼理*民*”的职能推广到全体卫所,将卫所的*区意义“提升”至与州县同等,明代行*区划体系遂呈现为*民两大系统并列。对此,学界大致无异议,但也没有明确认同所有卫所的*区性质。林金树等指出,与州县地方志性质类似的卫所舆图“纯属一种*事地图,丝毫没有独立存在于行*系统之外、不在州县版图之内的意思”[7]。周振鹤将实土卫所视为类似汉唐都尉、都护府的“*管型的特殊*区”,“实土卫所成为行*区划的一种……内地的卫所则只是单纯的*事组织”[8],未认可内地卫所的*区性质。郭红等相对认可顾诚的观点,按*区色彩之轻重,将卫所分为实土、非实土和准实土三种,“准实土卫所主要分布在沿海和边疆地区……在正式的统县*区中占有一隅相当于县但又不与其下的县同治的独立地域,东南沿海的许多卫所都是如此”[9]。

按《广舆图》与《明史》,明代内地卫所一般与府州县同城,只能视为“空降”到州县境内的*事组织,无*区意义。但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卫所,多系洪武后期为防倭而设,在从广东到山东沿海州县境内的相对荒僻地带,另建城池以布列衙门营舍,就近统辖海岸上的墩台、烽堠、堡寨。明朝官方多以“沿海卫所”或“沿海卫分”[10]与“沿边”并列,专指这类独立建城的防倭卫所。[11]嘉靖《广舆图》将沿海卫所、所、沿边卫所与州县同列,[12]似合“统有地方”之意。沿海卫所只要拥有行*“地盘”或“独立区域”,就不会属于州县乃至府州、布*司系统,若然,《明史》罗列的实土卫所就严重不足,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卷就需要重新绘制了。郭红将沿海卫所视为“准实土卫所”,弥合了沿海卫所与府州县的分合难题。然而,“占有大片的土地、人口,足以同府州县相颉颃”、“相当于县……的独立地域”,仍具鲜明的实土色彩,则《明史·地理志》刊行以来对明代*区的基本认识,就需要重新审视了。

由此,沿海卫所是否拥有独立*区,实为探讨明代*区制度的关键。一个行*区划单元的理想模式是行*机构拥有明确的行*边界,管领界内的人口与田地,负责刑名钱粮等事务(为行文方便,本文以A型指称这类标准型*区,以下命名同此例)。*区形态往往受复杂的统属关系影响,行*机构下属的人口与田地,可能分布在其他*区内,只要这个单位与其他*区有泾渭分明的疆界,仍宜视为*区(B型)。退一步,如果行*单位职能特殊,另有一套疆界体系,区划与府州县等区划重叠,只要统领相当规模的人口与田地,亦可视为*区(C型)。再退一步,管领人口与田地的行*管理单位,即使没有明确的官方认可的疆界,只要所统人口与田地聚集治所周边,形成事实上的大片行*管理地带,也不妨视为具有*区色彩(D型)。各型的*区色彩,依次减弱。

顾诚认为,沿海卫所除管理各地*人、屯田外,还有一块独立的地盘,卫所管理居住在境内的民人和他们承种的田地,即属A型。其实,沿海卫所并不管领任何原属州县的民人和田地,[13]绝非A型,这大大降低了沿海卫所切割州县、自成一体的可能性。但是,沿海卫所有明确的行*管理职能,所统人口与田地可以广泛分布在各府州县,若它拥有明确的行*边界,就可以视为B型。另外,沿海卫所统领卫所*众,负责海岸防务,若因卫所城池为海岸地带的中心城市、训练场、前沿阵地及附属设施等集中于城市周边乃至海岸,而形成*管型管理区,构成涵盖沿海地区的另一套系统,亦可视为C型。最后,沿海卫所统领相当规模的屯田,若屯田集中分布在城池周边乃至沿海地带,形成事实上的卫所行*管理区,也可以视为D型。

对此,学界无论认同还是批评顾诚观点者,似未细究。唯陈春声以潮州府沿海卫所为例,从屯田分布、卫所城池与村落关系、县属村落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对沿海卫所拥有独立*区提出了审慎的质疑:“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的地理单位。”[14]陈氏的结论精准可信,唯例证限于潮州一府。本文即系统搜集明代沿海省府州县方志、明清沿海卫所志中的相关史料,从边界、防区、屯田等三个角度,探讨沿海卫所是否满足B型、C型、D型*区的条件。

一顾诚关于沿海卫所*区的论证与启发

关于明代沿海卫所构成独立*区,顾诚主要提交了三个具体例证,值得一一斟酌。

顾诚引乾隆《威海卫志》:“南至文登县九十里,西至宁海州一百二十里。”视此为威海卫的地理四至。[15]按,元代中期《大元大一统志》定四至八到之例:“东至某处几里,至,是至各处界……东到,到,是到各处城。”[16]明代方志多行《大元大一统志》体例,四至与八到区别甚明。[17]但此段下接附近的百尺崖所:“北至威海四十里,南至文登五十里,东至荣成八十里,西至宁海一百四十里。”[18]这显然都是“四到”即到其他城池的距离。若视为至行*边界的里程,则威海卫与百尺崖所重叠,且文登、宁海等州县就基本剩不下什么辖区了。

明代的沿海卫所志,对“至到”的使用也不严格。嘉靖《临山卫志》载,临山卫“东至三山所六十里,西至沥海所六十里”[19],“至”实为“到”。嘉靖《观海卫志》载,观海卫“东至龙山所五十里,西至临山卫三山所吴山烽堠二十里,南至慈溪县六十里,北至海七里”。龙山所“东至定海县管界巡检司二十里,西至施公山烽堠二十里,南至宁波府六十里,北至海二里”[20]。至“烽堠”、“巡检司”等,亦非严格疆界标志,仍属“到”。凡此皆不能视为卫所行*边界,不构成B型*区。

顾诚引《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周弘祖《海防总论》,“从所列地理单位看,多数是卫所,州县则占少数,说明绵长的沿海地区大部分处于卫所管辖之下”[21]。这段文字亦可见方孔炤《全边略记》,以广东部分为例:

其界则沿海自广东乐会县接南安界起,历海条奥为文昌界,铺前港为会通界,神应港、丰益浦为球州界蛇西山、大南常山为南海、番禺界,乌沙洋为白云巡司界……合兰洲为大鹏所界,马鞍洲为铁冈驿界,宁洲山、桔洲山为惠州界,记心洋为平海所界……吉头峰为碣石卫界……大浮山、玉屿山为潮阳县、海门所界……计五千里,抵福建。[22]

广东沿海的单位有卫所、府县,还有巡检司、驿站。巡检司、驿站多在海岸独立建设城堡营寨,与卫所参差防海。可知这段文字所列,并非*区地理单位,而是各个单位负责的*事防区。海南岛东部沿海的清澜、海口所不在其列,潮州府的潮阳县、海门所并列,只因前者文昌县、琼州府与二所共同负责海防,后者县与所各领防地。如果所列系*区单位,巡检司、驿站和许多未列其中的千户所,就无法解释了。

明代列举防区边界者,不乏其例。郑若曾《筹海图编》载:“钱仓所……南为途次烽堠,外接竿门、蒲门地方,西北至湖头,渡海为大嵩所界。”[23]所言皆*事要地,非行*边界地标。侯继高《全浙兵制》载:“独树林烽堠,无居民,过东五里即直隶金山卫界。”[24]指浙江整个防区与金山卫防区的边界。张鼐称:“以松江一郡沿海计之,西南抵浙江乍浦千户所界,东北抵苏州吴淞千户所界。”[25]此包括松江府所有海岸,界指金山卫与南北两个千户所的防区分界。若论*区之界,弘治《嘉兴府志》载:“平湖县……东北至横泖,与华亭县为界。”嘉靖《嘉兴府图记》亦载平湖县“东而北界于华亭”[26]。皆未论金山卫。这类防区,不能视为卫所的行*管辖范围,即非B型。

顾诚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海州之地,北始赣榆,与山东青州府安东卫接壤。’证明安东卫是一个地理单位,只是把安东卫视作青州府的下属,反映了清朝的特点。按照明代定制,安东卫与青州府并不存在从属关系。”[27]诚如顾氏所言,明代安东卫不可能属于青州府,但明代人也没有将安东卫视为一个*区单位。嘉靖《青州府志》载,日照县“南界淮安赣榆九十里”。万历《淮安府志》载,赣榆县“东至海一十五里,西至沂州小福村六十里,南至海州驼沟界七十里,北至日照县分水岭界七十里”。康熙《安东卫志》载:“地属淮安府赣榆县境,城则青州府日照南境也,城西北五里有石碑为界。”[28]此石碑应即分水岭,明确属于日照县,为直隶赣榆县和山东日照县分界,而非赣榆县和安东卫分界。

少数明代府州县志,似有意忽略境内卫所。但明代人多称“某州县某卫所”,大多数方志载境内卫所事务,明确认为卫所只是境内某处的一个单位。如天顺《东莞县志》载:“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在邑之十都海濒……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在邑之九都海濒。”嘉靖《嘉兴府图记》载,平湖县境内的乍浦守御千户所“旧在海盐界,今拓于本县封内”[29]。明代方志的地图有标明内部分界者,如天启《平湖县志》标出各都的区界,其中乍浦所位于二十都东区内,又如万历《惠州府志》各府县图,县界清晰,碣石卫并下属三所分居归善、海丰境内,卫所皆无区划界线,[30]皆非B型。

总之,顾诚所列,尚不能证明明代沿海卫所拥有独立的行*边界,即非B类*区。但是,顾氏对沿海卫所*区的体认,特别是对沿海卫所拥有一块地盘的感知,建基于对大量明清方志的阅读理解,仍具重要参考价值。在顾氏所举例证之外,明代沿海卫所的确有若干关于行*边界即B型的记载。顾氏所列防区,是否能涵盖海岸自成C型系统,亦值得检视。顾氏所未提及的屯田是否大量集中分布而形成D型,尚待辨识。以下以D、C、B型为序,一一分析。

二沿海卫所屯田的规模、分布与管辖权

陈春声根据明代潮州府境内潮州卫58屯,和大城所12屯共10.3顷屯田,指出:“潮州卫的情况可能有与顾先生的结论不尽相同之处……花插散布于各州县中的屯田……很难想象这么小面积的土地能够成为在州县行*系统之外的独立的地理单位。”[31]本文分布局、规模、管辖权三方面,观察所有沿海卫所的情况。

明代屯田最初皆“拨派空闲田土”[32],若卫所设置较早,尚可在近城一带设置屯田。[33]沿海卫所设置较晚,专寻州县境内人烟相对稀少地带,但沿海地区较内陆边地而言,一般人地稠密,空地较少。福建“永宁、泉州二卫……屯*或于龙溪,或于漳浦、南靖、长泰等处屯种。盖旧制屯无定在,择便开垦,故犬牙参错如此”[34]。永宁卫设在泉州府境内,屯田却分散在漳州府诸县境内。即使在人地相对稀少的山东半岛沿海,卫所的屯田仍只能见缝插针。如威海卫18屯,“星置文、宁荒远之界”,附近的靖海卫有屯43处,下属宁津所有屯21处之多,多散在远离卫所城池之地。[35]

沿海卫所的屯田叠经兴废。永乐初年,明朝反复催督各卫屯田,定红牌赏罚例,[36]或因靖难战争中屯田废弛,再次分配已不多见的“抛荒田地”。福建崇武所屯田,原额即以永乐为准。[37]广东的沿海卫所,宣德时多“拨田归民”,正统时又“复拨下屯”,*民纷争,无法尽复。[38]正统年间,崇武所亦有“屯*发回守城”[39]。每一次重置,都会导致屯田更加分散、荒僻。

沿海卫所的屯田也有相对集中者,一般不在卫所城周。弘治《八闽通志》载,同安县金门所“屯田一所,在漳州府龙溪县”。[40]崇武所位于惠安县东南海岸,而嘉靖《惠安县志》载屯田“在县西十五都大中等处”。[41]多个单位的屯田集中一地者,唯有金山卫,正德《金山卫志》载:“洪武间设卫,调拨七所旗*,屯种上海县二十保长人乡田……七所共田三百五十二顷。”[42]松江府是全国耕垦指数最髙的地区,难觅荒闲之地,卫所屯田集中在上海县一个乡内。至万历时期,集中程度仍无明显降低,七所“屯种田地,俱坐落本县二十等保地方”。[43]但这片田地远离卫城,金山卫未在此形成城周管理区。

寄治府州县城的卫所,位置居中,屯田多分散各县。设在县内一隅的沿海卫所,屯田是否会受到来自中心的“挤压”,相对集中于县境呢?嘉靖《广州志》载,东莞县有屯田59处,县境内的东莞所3处,大鹏所3处,似合上述推测。但新会县有屯田12处,其中属沿海卫所广海卫有“云乡、筒头平、冯村、南村、掩峒”5处;香山县有30处,其属中广海卫有“古镇五、大榄四、小榄”等10处,广海卫所在的新宁县,反而并无屯田。[44]则广海卫屯田并未局促于县境。广海卫*靖前期分调左所北赴新宁县城守御,此后的屯田格局是:

广海卫,内属右、中、前、后四所共额田二百二十二顷……右千户所,大榄一屯……二屯……三屯。中千户所……古镇一屯……二屯……三屯。前千户所,大榄二屯……云乡屯……湖口屯。后千户所,瓦客冈屯……夹隆屯……南村屯。[45]

右、中、前三所屯田,绝大多数分布在香山县境内,后所的南村屯位于新会县,瓦窑冈屯位于新宁县得行都,[46]可知广海卫屯田基本上不在卫城一带。

浙江金乡卫地极偏僻,卫众在城周大量购买属于州县的田地,形成了与卫所关系密切的田地分布区。隆庆《平阳县志》载:“金乡卫原额屯田九千九百三十八亩……地三亩……园四十三亩……坐落本卫附城及平阳、泰顺二县。”万历《温州府志》载:“本卫*领种屯田八千五百八十九亩……平阳县坐民承种屯田七百九亩……泰顺县六百三十九亩。”[47]金乡卫屯田仍有在泰顺县境内者,“*领种”者也不一定附城。总之,沿海卫所中没有任何一个屯田集中于卫所城周的案例。

卫所屯田若规模较大,仍可能有*区色彩。陈春声指出,潮州卫的屯田顷,面积占潮州府田地不足百分之一。[48]上引金山卫有屯田顷,而同期仅上海县田地就有顷。[49]绝大部分沿海卫所的屯田,达不到这种规模。如嘉兴府的乍浦、澉浦二所:“澉浦千户所……屯所一处……十三顷……乍浦千户所……屯所二处……二十六顷。”[50]这是沿海卫所屯田的常见规模。屯田多次兴废后,部分转为州县田地,规模日减。崇祯《惠州府志》载:“惠州卫……旧制……立屯三十所。今存左右中前四千户所共二十屯……余改民科,例得不载……调为民业。”[51]方志中列在官田地中的屯田、屯地名色,[52]应即卫所屯田改来。其实,有的沿海卫所干脆没有屯田。如同安县厦门岛上的中左千户所即无屯田,高州府境内的“神电卫……辖内外共九所,而信宜、石城旧无屯田”,温州府境内的磐石卫,全卫无屯田。[53]

屯田与州县田地的界限,本应泾渭分明。可是随着有司对屯田事务的逐步介人乃至掌控,有些府州县将卫所屯田列在府州县田亩统计中,近乎视为州县管属的田地。如嘉靖《太平县志》列举了本县“官民田地山塘地”、“台州等卫*田本县居民带种”、“松门卫*人屯种”三项,将附近二卫三所屯田分布在本县境内者一并计人。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将府境内外卫所屯田分布在本府境内者一并计人,漳浦县下则列县内外卫所屯田分布在本县者。[54]县或负责、或协助府管理境内屯田,而这些屯田原属哪个卫所已不甚区分。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载镇海卫内外七千户所的屯粮,除在外三所各纳所仓,又分“管屯官征……镇海仓纳”和“漳浦县征……六鳌仓纳”两部分,[55]更重视征收者、缴纳目的地而非田地归属。’由此,各卫所屯田分布在不同的府州县,下属屯粮的去处也并不一定再是本卫所,府州县无法对应管理某卫某所的屯田,而是就屯田所在州县之境统计,再由府官、州县官根据屯粮去处分别管领。卫所对屯田的实际管领权,已近消泯。总之,沿海卫所屯田分散、稀少、管辖权弱化,不能视为构成D型*区。

三沿海卫所防区的系统化程度

顾诚以防区为例,认为大部分海岸地区在卫所管理之下。陈春声以潮州府境内的大城千户所为例,指出大城所“没有包括了大部分海岸线附近地区及附近岛屿的独立辖地……三十多个村落都比大城所更接近海岸线”[56]。按,大多数沿海卫所的确濒临海岸,不存在被众多村落拱卫在内地的局面。卫城与千户所、百户所、墩台烽堠,若彼此联属,其防区确可能构成一片卫辖海岸区。在防区内,若*多民少,卫所纵无*区之名,或行管理之实。上引《全边略记》所载从广东到直隶的沿海防区,以*事系统的卫为单位者计24个,以所者67个,另有寨6个,城1个,港1个,以行*系统的府为单位者7个,州县44个,另有巡检司12个,驿1个。[57]通计*事单位防区99个,行*单位防区64个。单论数量,卫所防区确实占据了海岸线的五分之三。不过,上述以卫所为单位的防区,是否真是纯粹由卫所负责防御呢?

与卫所的防倭职能相比,州县的*事职能,由下辖沿海巡检司所处地点派生而来,且非全为防倭而设。《全边略记》以州县为防区单位,系因巡检司承担对倭寇的预警、侦察、迟滞等初级任务,则书中所列防区,更多地具有日常的*事、行*管理色彩。上述12个巡检司独立防区,系被卫所与所属州县隔绝开来者,从行*、地理意义上,与州县防区同类。大量沿海巡检司,其实位于上述卫所防区内,没有单列为防区。如嘉靖《山东通志》、嘉靖《宁海州志》列举各地防务,将所有巡检司皆附于卫所之下。[58]巡检司兵力单弱,不如一个百户所,但卫所主要驻*于大城之中,海岸墩台烽堠的防务大量归巡检司。如弘治《兴化府志》载:“墩台共三十二所,洪武初俱隶本府,守瞭用民夫。洪武二十年,改属本卫,拨*代之。天顺三年,按察司佥事牟俸又令巡检司拨弓兵代之,而墩台仍属本卫。”[59]巡检司一般归州县管理,由州县派弓兵把守,州县防区实非卫所管辖。如山东福山县海岸遍设墩台,东段五墩由奇山所*守御,中段和西段九墩,其中七墩由福山所*守御,二墩由孙夼镇巡检司弓兵守御。巡检司二墩并非位于两所防区之间,而是在县城西北十五里和二十五里处,嵌入福山所防区。[60]又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载沿海墩台,龙溪、漳浦诸县“界内”共13个,其中3个在镇海卫附近,六鳌、玄钟、铜山诸所“界内”共15个,而漳浦下辖青山、金石、盘驼岭、漳潮交界等巡检司,实与三所参差。万历四十一年《漳州府志》载漳浦、诏安、海澄诸县共16座,三所共14座,参差依旧。[61]《全边略记》则仅略记为一卫三所与月港(时在龙溪境内)防区。

巡检司与卫所城池参差摆列,乃明朝有意为之。少数巡检司靠近盐场以遏走私,大多数巡检司与沿海卫所保持一定距离,分别守瞭海岸。如文登县的赤山寨、辛汪寨、温泉镇三巡检司,在洪武三十一年()设置沿海卫所时,或新置、或迁移于福山县、文登县海岸,与卫所分列并置。[62]绍兴府的三山、庙山、眉山三巡检司,皆于洪武二十年()设置沿海卫所时,从余姚县内地迁至余姚、上虞沿海,与卫所异地设城。[63]对此,《全边略记》记录了上虞县、余姚县防区,但未提福山县、文登县各司防区。由此可知,州县巡检司防区单元嵌人卫所防区者,远远多于《全边略记》的记载。

有的巡检司城则贴近卫所。如即墨县“栲栳岛巡检司,在县治东北九十里”[64]。即墨县有漫长的海岸线,雄崖所位于县境海岸线北端的半岛北部,而栲栳岛司应在今外、里栲栳一带,同处半岛,在所东南仅约十公里,[65]则雄崖所防区甚隘。松江府的金山、陶宅、三林庄、南跄巡检司,皆“丽”即附着于各堡或千户所,[66]《全边略记》列举松江府境防区有金山卫、胡家港、金山巡司、青村所、南汇所、南跄巡司、上海县。[67]金山卫一带海岸,由卫、堡、巡检司共同防御。可是南跄巡检司“丽”南汇所,防区却单列。上海县的防区在县北宝山所一带,则县东南的三林庄巡检司亦有独立防区。由此,紧邻甚至附着于卫所的巡检司,亦有独立的日常防区,切割、压缩了卫所防区。

若卫所不紧邻海岸,巡检司往往承担一线防务。绍兴府境内的三江所位于海岸滩涂区中央,三江巡检司位于所城以北。[68]万历《绍兴府志》载:

三江巡检司城……大海浸其东,与三江所城南北相峙,为东海之门。

白洋巡检司城,在府城西北五十里大海之上,亦山阴境。

*家堰巡检司城……旧在府城东北六十里*家堰,洪武二十年徙沥海所西,为海潮所啮,弘治间徙今所,故址尚存。[69]

则设置沿海卫所时,设三巡检司于三江、沥海二所外围海岸上。《全边略记》载此地为临山卫、上虞、绍兴三山所防区,而不提沥海所,沥海所应确实无沿海防区。

各千户所驻守的岛屿,海岸线漫长,港湾四布,巡检司往往更加重要。如舟山岛上遍设巡检司,成化《宁波府简要志》载:“螺峰巡检司城……地名螺头山……岑江巡检司城……在定海县金塘乡三都……岱山巡检司……在定海县富七都……宝陀巡检司城……在定海县沈家门。”成化《宁波郡志》则载螺峰司在“金塘乡”,岱山司在“昌国富七都”,宝陀司在“昌国大洋沈家门”[70]。金塘山岛、岑港、沈家门、岱山岛,皆舟山岛要冲或外岛,[71]可知定海县的四个巡检司实负责舟山海岸的大部分防务。又如同安县的七个巡检司城,皆分布在浯洲、嘉禾两地,[72]即各设千户所的金门、厦门两岛。《全边略记》于此仅列定海卫、永宁卫防区,远未得实。

诚然,在州县稀疏、卫所密布的海岸,卫所可能承担主要的瞭哨任务。山东登州府境内,统辖墩台的卫、寨有18个,墩台有处,巡检司只有8个,墩台只有16处。[73]但南方沿海州县的任务繁重得多,如谭纶统计了福建沿海的各类防区:“自福宁南下以达漳、泉,置卫凡十一,置所凡十四,置巡司凡四十有五,以控之于陆。”[74]其中,11个卫还包括了设在府城中的非沿海卫所,则巡检司防区实为主体。其中,崇武千户所的防区,展示了州县与卫所划分一县海岸防区的详情:

正统十二年五月奉都察院卯字二百二号勘合,委官会勘定:崇武所管辖地方,上至惠安县廿七都护海宫为界,下至廿六都青山宫炉内为界,内设墩台四座,大蚱、赤山、古雷、青山是也,拨*守之……其余皆废,只以峰尾、小蚱、*崎、獭窟设为巡司。[75]

嘉靖《惠安县志》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在县南。则从护海宫到青山宫,即从今崇武半岛的北角到南角。峰尾等三巡检司在惠安海岸线东北和东段、崇武所北,獭窟在南段、崇武所南,崇武的墩台分布在东南的半岛沿岸。[76]崇武所是惠安县境内唯一的卫所,《全边略记》载这一带设崇武所、惠安县、峰尾巡检司三处防区,其实崇武所守大咋一带,[77]不足惠安全部海岸线的十分之一,嵌在惠安防区内。总之,东南沿海的巡防分区体系,主要是由沿海州县的巡检司防区构成,沿海卫所的日常防区范围较小,与府州县巡检司防区参差错杂,远未形成另一套涵盖海岸地带的区划系统,不能视为C型*区。

四沿海卫所的“小地盘”

在清初的山东地图上,沿海卫所中,大部分千户所废弃,剩余各卫所与州县明确分界,拥有*区,可按规模分为三类,各举一例:

威海卫……东门外十八步接文登县界止。

成山卫……东三十五里至海界止,西三里至文登县唐家茔界止,南八里至海界止,北十里至海界止。

浮山所……东城外至即墨县界止,南门外至海界止,北门外至即墨县界止。[78]

第一类,威海卫、大嵩卫、鳌山卫、灵山卫以城池为限。威海卫“城隍而外,寸土皆民”,城外学田宽度自八步半至十六步半不等,[79]与“十八步”契合,乃以城壕外侧与文登县分界。其他三卫或已无城壕,遂以城门、城墙为限。第二类,成山卫、靖海卫、安东卫以城为中心,各有长宽数里至数十里的*区,地图上明确标出与各县的“界止”。成山卫位于成山半岛连接大陆的咽喉地带,范围主要是成山半岛,靖海卫位于铁槎山向西伸出的半岛末端,范围也主要是这个小半岛,皆较封闭。[80]第三类,浮山所、夏河所,其他各方同第一类,但面海之门外“至海界止”,地图中相应地载明:“即墨县……南九十里至浮山所界止。”二所南距海尚数里,而即墨县南界止于浮山所,则所统数里之地,同第三类。不过,二所在地图中并未标明“界止”,而是像第一类卫所那样沿城周画界,故可略视为第一类。

清初,山东半岛各沿海卫所已无*事职能,走向归并州县的进程,明代卫所不一定有此类分界。不过,第二类特别是成山卫、靖海卫约十平方公里的小*区,远远无法涵盖下属千百户所和所有烽堠墩台,更无法包括散布州县境内的屯田,海岸线也远短于和其他卫所、巡检司等分立的防区,却与小范围内的地理态势浑然天成。这有无可能在明代已有雏形呢?明代方志中,实不乏记录州县与卫所之“界”者,以下自北而南,依次讨论。

清初鳌山卫地盘仅限城池,但《明世宗实录》载,正德十六年(),“朝鲜国夷人高哲山等十六人以航海失风,漂及山东鳌山卫界”[81]。此界似非城池可限。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鳌山二卫地图,皆描画卫城及附近小半岛一带,记录境内寺观位置时,在州县之外又单列二卫:“灵山卫:石门寺,在卫城西南。朝阳寺,在卫城西北。新安寺,在卫城北。鳌山卫:高虞院,在卫城北二十里。大任观,在卫城西北五里。”[82]寺观在卫所城中甚至属于卫所,州县方志往往例行记载。[83]但此处特以二卫与州县并列,且城外数里者亦在卫所名下。与此类似,嘉靖《青州府志》载:“安东卫:观音寺,在卫东七里。卧佛寺,在卫东北十里。”[84]与清初地图中安东卫“东十里”之界相符。则鳌山卫、灵山卫与安东卫,似皆视城周小地盘为卫境。

正德《松江府志》详载府城东西南北四城内外坊巷,又记上海县坊巷,又单列金山卫八坊、三坊、二坊。[85]坊只是纪念性建筑,但府志以此略表城内外居民分布格局。正德《华亭县志》避免记录卫所事务,但详列坊巷,而不记在金山卫者。[86]金山卫与府城(即华亭县)、上海县同列,似有独理卫城之意。

临山卫及下属诸所,无论府县志还是卫志,皆明载位于县境内,[87]但嘉靖《临山卫志》又强调了卫所特别是沥海所的边界:

沥海所,界分虞、会,流合江海,自夏盖而西迤逦之,长三十余里,环西汇而东包络之,富近六七都……弗徒以封疆之小而忽之也。

沥海所:东至上虞县夏盖湖三十里,为上虞县九都界;西至会稽县西汇五里,为会稽县三十三都界;南至上虞县前江三里,为上虞县九都界;北至后海塘五十步,为会稽县三十三都界。[88]

沥海所位于会稽县三十三都之内,但划分出一个小范围,南北西三方皆狭,其中西、北两方边界仍在三十三都境内,南面隔曹娥江接上虞县境,东面独长,已在上虞县境内。此“封疆之小”,确不能当一乡都,但地跨两县,界划清晰。

镇海卫位于漳州府漳浦县东端海岸二十三都。嘉靖末年,二十三都一部划人新设海澄县。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载:

(嘉靖)四十四年……割……并漳浦二十三都第九图地方,就于八都月港桥头设为县治……东抵镇海卫界……东至镇海卫、海门巡检司六十五里。[89]

万历《漳州府志》亦载:“海澄县,东抵镇海卫界。”[90]镇海卫在今海澄镇东南海岸的镇海村,[91]但海澄县城与镇海卫之间不止“六十五里”,则此界指两城之间某处。据历代方志逐步更新的信息,岛尾巡检司一带,已*靖末年割隶海澄,[92]应即原漳浦县二十三都九图一带,即今镇海村北的岛美村,[93]略合“六十五里”之数。“镇海卫界”应即海澄县与漳浦县的交界,但不称县界而称卫界。在万历时期两种府志中,卫所附各县之后。卫所条下附记山川,与州县所记两见,本属正常。但万历元年《漳州府志》附镇海卫图,明确限于太武山南的狭小地带,在镇海卫条详载城周的山川,而在漳浦县条基本不再重复,连镇海卫城北的县内名胜太武山也不再述及。万历四十一年《漳州府志》更在镇海卫及诸所下,详列沙尾渡、进士坊、南门市等城池内外的机构。[94]凡此说明,镇海卫在漳浦县境内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地盘,西、北以太武山与海澄县海门、岛尾巡检司分界,南亦限于漳浦县二十三都的井尾巡检司,即今漳浦县东北海岸的整尾村,[95]大致为镇海卫所在小半岛的南半部。乾隆《镇海卫志》所载山川范围,较万历元年《漳州府志》略广,所统大体以二十三都为限,[96]虽系清初迁海回归后的状况,仍可略见明代范围。

镇海卫下辖铜山所,位于诏安县东部要冲。万历四十一年《漳州府志》载:“铜山原为民间牧薮,土名东山……环海为濠……初属漳浦五都,嘉靖十三年两县分治,始属诏安地界矣。”[97]乾隆《铜山所志》引《明铜山所志》:“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始称曰东山,东坑乡牧野也……城环山而起,三面距海,惟西南隅平旷,与五都接壤耳。”又称:“卫所为天子守封域,与郡县同。”[98]明代铜山所“属诏安地界”,入清之后,与诏安县五都分界“接壤”,规模相当于一个村落,地盘形态略同山东半岛诸千户所。

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在诏安项下有“铜山、玄钟二仓副使”、“南诏、铜山、玄钟三所*兵”等,在铜山所项下有“在诏安县四都”等,[99]可知铜山被视为在诏安境内。但两种万历府志所附地图,皆将铜山所画在漳浦而非诏安。[]乾隆《铜山所志》载:“铜山,原五都地……先与陆鳌、县钟俱隶镇海卫,至嘉靖九年分邑,割属漳浦,而五都则属诏安……雍正十二年……割归诏安。”又载:“铜山守御千户所,在五都界内,洪武二十一年设之。五都早已割隶诏安,惟所属镇海卫。本朝裁归县,铜城弹丸之地仍隶漳浦。迨雍正十三年,亦割隶诏安矣。”[]此“属漳浦”、“隶漳浦”,或以清代观念述明代情况,但也不排除两县分治时,铜山所一隅仍归漳浦地界,已与五都有分界的可能。

广海卫位于新会县南部海岸,弘治年间以县西南部设新宁县,广海卫遂位于新宁县南部。嘉靖《广东通志初稿》载:“新会县……南至广海卫界一百五十里……新宁县……南至广海卫界二百二十里。”嘉靖《新宁县志》载:“南至广海卫界一百二十里。”[]这些里程相当夸张,但广海卫有界则无疑。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又载:“广海卫城,在新会褥州巡司北,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奏设,迁巡司于望头镇,即其地建置卫所。”嘉靖《新宁县志》载:“上川山在海盐都,去县极南二百余里。”[]今望头、上川岛位于广海卫城西南的海宴镇和正南海中,[]比卫城更加偏僻,却归新宁县。可知“广海卫界”范围较小,并未涵盖卫城以南地区。

广海卫下辖海朗千户所,位于肇庆府阳江县境内。万历《广东通志》载:“新宁县……东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海朗千户所城界三百里。”[]崇祯《肇庆府志》载境内海朗所、双鱼所地图,限于城周的铺墩屯岛,间及村寨,[]或即此“界”所限的小地盘。

廉州卫辖永安千户所,位于廉州府合浦县海岸东端,地近高州府。万历《高州府志》载:“石城县……西至永安千户所界七十里。”[]永安所城位于小半岛西岸,距今两省分界线尚有十余里,[]则此“界”亦指境而非城。

上述沿海卫所与州县的边界,记载明确,似应视为B型*区。但是,这些边界所圈定的地盘,一般仅包括城池和城外的教场、草场一带,规模甚小,大不过一乡都,小仅一村落,与州县疆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些地盘皆被州县方志视为境内一部,州县以上的省府州方志皆未提及此类边界,无视这些地盘的独立性。所以,它们并非独立于省府州县*区系统之外的另一系统,边界云云,应系州县考虑到卫所对城池及周边狭小地带管理权的权宜之计。

五结语

沿海卫所屯田的分布、规模、领属与管理,在州县田地面前处于明显的弱势。虽有金乡卫那样管理城周民地而近乎构成实际管理区的特例,普遍情况则是,沿海卫所难以依靠屯田构成一个行*地理单位。

东南海岸线由州县和卫所划分日常防区,卫所的防区单位较多。但是,州县的众多巡检司,与卫所并列于海岸,其独立防区多嵌人、压缩卫所防区,其实承担着整条海岸线的大部分瞭哨任务。换言之,后来建立的沿海卫所,除战时负责海岸地区的作战任务,平时只承接了内地卫所和州县原有的部分日常防区。这些卫所日常防区,错杂参差,规模较小,职能单一,难以视为大片、连续的管理区,只不过分散程度和相对规模不像屯田那样弱势。

明代沿海卫所中有相当一部分,或因山海形势相对独立,或因地处州县偏僻角落,确如顾诚所敏锐感知,多以城池为中心,在城周拥有一小块行*色彩的地盘。这个小地盘,是沿海卫所与内地卫所的显著区别。只不过,这块地盘的规模很小,略当一乡都乃至村落,远小于卫所的海岸防区和屯田分布范围,更非与州县相提并论、境内分布着州县人口与土地的另一*区系统。

沿海卫所的屯田、防区、小地盘,皆不足以支撑它成为与州县相当的行*地理单元,则基本不具备“实土”特征,而是作为一个职能单位坐落于州县疆土之中。一个职能单位对部分田地的所有权,并不等同于对这份田地所在疆土的管辖权,如在沿海州县境内领有田地的单位,除了卫所,还有各级盐司等,它们显然不能算有实土性质。“准实土”卫所这个概念,可以在不切割原州县体系的前提下成立,不过沿海卫所的小地盘尚难称“准实土”,这个概念更适用于明代沿边、西南地区,位于有司境内但行*边界明确、规模为一州县的卫所,而非沿海卫所。《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沿海卫所的城池按府县标示,与边地卫所统一体例,而不标*区界线,即不承认实土性质,是比较妥善的方式。

《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将卫所分为*区和公署两类,卫所只在边疆无州县处才作为实土行*单位,有州县则无实土卫所,这应当体现了明代的基本观念。治土尚文,守土尚武,治理疆土是文职衙门的本职,州县作为*区是“普适性”的。与其他纯粹的外来职能单位相比,卫所也有部分治土之责,在防区内统辖千百户所、屯堡、墩台、烽堠等,在城区统辖卫所衙门、营房、旗纛庙、教场、仓库等。但是,沿海、内地卫所统领屯田、组织防务、管理城周小地盘的地理范围,远不具备相当于州县的规模和空间连续性,仍偏向公署“大院”而非*区特征。边地卫所行使全面行*管理,实属因无州县而实施的权宜之计。所以,从行*管理、地理分布大势看,都司卫所系统与省府州县系统的确呈并列态势,但从疆土管理的基本原则看,明代卫所是州县的补充辅助系统,而非与州县同等的行*区划系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